2021-03-27
新能薈 報道
近日,全球能源互聯網發(fā)展合作組織在京舉辦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成果發(fā)布暨研討會,在國內首次提出通過建設中國能源互聯網實現碳減排目標的系統(tǒng)方案。
2060年中國將淘汰煤電
方案提出,在2030年,中國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將占67.5%,全國48%的電力都將由太陽能、風能提供。到2060年,中國煤電裝機將全部退出;工業(yè)領域將以電能主導,輔以氫能;電動汽車的保有量將達到3.9億,替代率超90%。
根據本次會議發(fā)布的《中國2030年前碳達峰研究報告》《中國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報告》《中國2030年能源電力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及2060年展望》三項研究成果,削減煤電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中之重。

2019年數據顯示,中國58%的能源消費量由煤炭提供,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更是有80%來自煤炭。放眼全球,中國煤電裝機量高達10.4億千瓦,占全球煤電總裝機的一半,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為了轉變當前模式,研究報告認為,中國煤電總量應控制在2025年達到峰值。若把范圍擴大到整個化石能源,則在2028年左右達到峰值,然后從2030年起快速減排。
報告指出,煤電空出來的電力需求將由清潔能源彌補。預計在4年后,中國清潔能源裝機量達到17億千瓦,占全國總裝機量的57.5%,發(fā)電量3.9萬億千瓦時、占比全國總發(fā)電量的41.9%。到2030年碳達峰之時,煤電裝機將全部退出,中國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要達到67.5%
等到2050年,中國電力系統(tǒng)要實現近零排放,相比峰值下降約90%。最終在2060年,讓煤電完全退出,現超96%的電源裝機和發(fā)電量由清潔能源承擔。
新能源時代即將開啟
用清潔能源替代煤電不難理解,可如何實現?報告給出的答案是——能源互聯網。中國將在新疆等太陽能豐富的地區(qū),建設集中式太陽能發(fā)電基地;在新疆、內蒙、廣東等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qū),建設大型風電基地;在金沙江等西南水利資源豐富的地區(qū),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
報告認為,中國清潔能源資源與負荷中心分布很不均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對電網結構和調節(jié)能力的要求,客觀上決定了中國必須要加快形成以特高壓骨干網架為核心的全國清潔能源優(yōu)化配置平臺。
報告預計,到2025年,預計中國跨區(qū)跨省電力流總規(guī)模達到3.6億千瓦,2030年達到4.6億千瓦;2060年,預計中國跨區(qū)跨省電力流達到8.3億千瓦。

中國電力企業(yè)聯合會理事長劉振亞表示,想要充分利用清潔能源,那就需要建設特高壓電網。他表示,無論是去年我國湖南、浙江等地的“拉閘限電”,還是今年美國德州的大面積停電,都凸顯了大電網互聯對保障能源供給與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如果沒有特高壓電網,我國清潔能源無法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
劉振亞稱,中國能源互聯網實質是“智能電網+特高壓電網+清潔能源”,是清潔能源在全國范圍大規(guī)模開發(fā)、輸送和使用的基礎平臺,是清潔主導、電為中心、互聯互通的現代能源體系。所以,加快發(fā)展特高壓電網是構建中國能源互聯網的關鍵。
除了特高壓的互聯和調節(jié)作用,儲能也將起到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報告預計2050年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裝機規(guī)模分別達到1.7億、6億千瓦,氫儲能實現效率提高至60%-65%。

資本市場對此給出了樂觀的預計。光大證券認為,經濟性成為當前國內儲能大規(guī)模建設的主要矛盾。然而,儲能可通過地方補貼、提高消納帶來的額外發(fā)電收益、內部化碳成本等方式抹平暫時的經濟性缺口。隨著青海出臺國內首個新能源配儲能補貼的出臺,各地針對儲能補貼政策有望陸續(xù)出臺,有望通過政策手段、補貼抹平暫時的經濟性缺口,刺激儲能需求提升。
據光大證券測算,假設備電時長是4小時,那么我國風光發(fā)電側從2020年-2060年的累計儲能需求空間將達到3.6TWh(億/千瓦時),投資市場規(guī)模約25萬億元。
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則指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tǒng)將發(fā)生革命性變革,相關研究顯示,按照雙碳目標,基于中國能源稟賦,預計到2060年中國的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83%,電能消費比重達到70%,全社會用電量超過16萬億千瓦時,新能源發(fā)電裝機將達到50億千瓦,新能源發(fā)電量占比由目前的8%提高到60%以上。
新能源百萬億投資機遇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政教授指出,能源低碳轉型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同時也會帶來新的增長點和新的就業(yè)機會,支撐高質量經濟發(fā)展。
按照清華大學的測算,實現《巴黎協定》“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yè)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C之內”的目標導向轉型路徑,2020年到2050年能源系統(tǒng)需要新增投資約100萬億元,占GDP的1.5到2%,而要實現1.5度的目標,需要新增的投資約138萬億元,超過每年GDP的2.5%。
聯合國把2050年碳中和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堵摵蠂鴼夂蜃兓蚣芄s》要求締約方在2020年之前通報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fā)展戰(zhàn)略。因此,從2018年開始各國紛紛作出碳中和承諾,多數把目標設在2050年。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去年12月份時也表示,到2021年初,作出碳中和承諾的國家將覆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65%以上,占世界經濟規(guī)模的70%以上。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數據,已有49個國家在201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占當時全球排放量的36%。已有29個國家和地區(qū)提出碳中和目標。其中,蘇里南和不丹已實現碳中和,芬蘭、奧地利、冰島和瑞典承諾提前5-15年實現碳中和,有22個國家和地區(qū)把目標設立在2050年,我國是2060年。另有98個國家正在就碳中和目標進行討論。
歐盟委員會在2018年11月率先提出到2050年實現氣候中性的歐洲愿景,并于2020年3月提交《歐洲氣候法》,以立法的形式確保目標達成。根據歐盟統(tǒng)計局數據,2019年可再生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為19.7%,基本提前一年實現了到2020年占20%的目標。
中國實現碳中和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比發(fā)達國家更多。雖然相較于歐洲和日韓等國家,中國所宣布的碳中和目標年份晚了10年,但是大多數發(fā)達國家更早實現了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碳排放已經達峰并進入下降通道,而中國碳排放還在增長,中國2019年排放量仍增長了3.1%。整體而言,中國對“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視將帶來很多投資機遇。
除了總量控制和結構優(yōu)化之外,通過市場化手段減排是碳中和區(qū)別于供給側改革的另一大特征,碳交易成了市場關注焦點。

今年2月,醞釀10年之久的全國碳交易市場終于開市。按照《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的要求,企業(yè)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折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煤,即納入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應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碳排放數據、清繳碳排放配額、公開交易等信息并接受監(jiān)管。
據國家發(fā)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業(yè)來測算,未來的碳排放量將會達到毎年30億到40億噸的規(guī)模。如果是僅僅以現貨交易,不推行期貨交易,其交易金額是每年12億到80億元。如果加上期貨,那么交易金額就會大幅度提升,有可能達到600億到5000億元。因此長期來看,隨著碳交易的擴容,手握碳排放額度的清潔能源產業(yè)將收到來自傳統(tǒng)高能耗行業(yè)的大額“補貼”。
2020年,全球碳市場的價值達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2290億歐元,比2017年增長了5倍,其中歐盟的排放交易系統(tǒng)占近90%。在歐盟市場,金融機構是碳交易市場的積極參與者,主要的交易品種為碳排放權期貨。這是因為碳排放權期貨作為一種新型金融投資工具,具有其他資產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
李政教授表示,中國面臨的減碳壓力更為巨大,主要是因為中國正處在工業(yè)化、城市化進程中,與美國和歐洲、日本發(fā)達國家相比,中國從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要短得多,因此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